张永和,是一个符号,一个中国建筑界对外展示的符号;也是一种定义,一种对于中国独立建筑师的定义;还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热爱美食与生活的“普通人”。
当过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普利茨克奖评委……略显“萌”属性的张永和老师,是当代中国建筑界当之无愧的“大佬”。除却建筑设计之外,张永和对美食有着独特的情感,他曾因一种美味飞越千里,也曾“跨界”到美食领域改造一款经典蛋糕。
这一次,从美食出发,回归到生活的本质,与COLMO一起开启一次有关于设计、美学、美食的沙龙对谈!以下内容为COLMO理性美学沙龙张永和对话部分节选:
1
以建筑学“跨界”美食设计
MOE:
我记得之前听过张老师的一句话是:设计源于生活,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让我感觉到张老师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而且张老师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跨界”,在不同的行业来去做一些尝试,就例如我们聊到的“21Cake”蛋糕。那张老师是如何看待建筑设计和美食设计,您觉得的关联应该在哪,是功能性还是颜值美化?
张永和:
我对美食真的是一窍不通,我做的所有事情应该都是在建筑学范畴以内的,用建筑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来做事情。蛋糕我是喜欢吃的,就比如拿破仑蛋糕,作为吃过的人,我就发现了拿破仑的两个缺点、遗憾,一个就是奶油里面的潮气会进入酥饼,如果不是马上做好就食用的话,就会让酥饼没有松脆感,还有就是它不是特别便于分享。所以作为建筑师,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个改进它的食用方法,另一个就是把那个防水的技术问题解决好,所以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巧克力做的“游泳池”放在中间,那里面是奶油,几个朋友共同分享食用的时候,就能根据喜好自己去决定挖多少奶油。
所以整个设计过程对我个人来说是没有用建筑学以外的任何知识和思维方法。如果有一天有机会真地跨界去做一个跟建筑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我觉得应该特别有意思,但是我现在做的全都是建筑学以内,不管是设计家具、产品等等,包括蛋糕,连这个蛋糕名字都是和建筑相关——重组,就是把拿破仑重新解构了又组织起来。
2
建筑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
MOE:
关于“创作”,其实我也想问一下张老师。您看《尔雅:包豪斯的革命》中其实有讲到过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他们对于所有新来的学生,都要求在头一年进行手工训练,去感受应用艺术与美术之间的内涵。我永远觉得这种是一个很好的过程,用手去“造”出来会更好地启发灵感。所以我很好奇,张老师当接到一个项目的时候,是如何去开始这个灵感启发的过程。
张永和:
建筑是有一定复杂性的,所以一般我们都是从好几个方面同时开始的。但是我想先说一下你刚才提到的包豪斯学院的第一个作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动手做一个木头铅笔盒,从设计到铅笔盒的制作。这里面有一个方法非常重要,就是一个人不仅仅是用脑子想也是用手想,手脑并用。这种方法,和仅仅是“读书”的那种学习方式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我曾经教过书的那个学校,麻省理工,的校训就是“手加脑”,鼓吹的就是这种方法。
为什么提这个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日常工作中,其实是没有机会用手的,但是我们希望永远不要忘记了动手的意义。我举一个例子,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我们做的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良渚新校区设计。它有两个极端,其中一个开始的早一点,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在想象未来以美术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我是建筑师,但我刚好也教一些书,我设计了一个教育体系的。
当时美院的校长,就是许江先生说“你教过书,你来思考一下如何设计教育体系!”。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巴不得可以设计这套体系,然后再落实到建筑里面去。这里面其实有很多要考虑的问题:什么样的空间是适合学习的,美术教学的传统又是什么,如何鼓励学生动手。最后所谓的学习空间就是一个工坊,也可以是车间,甚至也可以是厨房,因为它就是一个让学生一边做一边想的场所。
另一方面,又回到建筑的材料,当时我们所想的一种外墙材料,其实不很复杂,但又好像没人做过。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北京先找了几块板子去试着做,实际上就是用金属拉伸网,压到水泥砂浆里,或者是先钉上金属拉伸网然后用砂浆抹进去。先做了若干块样板后发现还不错,就在我们北京的工地上做了更大一点的墙面,然后再优化施工方法,并带到良渚现场跟工人讨论再做样板,最终确定下来就可以真正的上墙了。
这一整套过程我们希望多做些,因为这种材料处理是画不出来的,是脑子里面想不清楚的,它是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的。能动手的一定要动手,但是有些事情,就像教育体系,不动手的事也很重要。所以总的来说建筑设计就像彩虹一样,从这头到那头,会有各式各样需要考虑的事情。
欧杰:
我对张老师所讲的这个特别有感触,因为刚才有谈到“动手”、“尝试”这样一些问题。就比如COLMO产品中有一些灯光的处理,需要我们去在金属上去打孔然后让灯光给透出来的效果,这其实也是想不出来的,它必须去“试”,我们整个COLMO的设计团队大概尝试了六七十次孔的直径和排列后,最终才“试出”能让光透出来的效果,正好有既柔和又能照明的同时又能保证光线不太刺眼,还有要保证从远处观看的时候,不能让视觉上有脏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其实“设计”也会有这种非常有相通的地方。
在我念书的时候,建筑系和我所学的工业设计其实很多课程都是一样的,然后我们的第一道作业也是做手工,就是做一个锤子。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去操作那个最传统的机床,去用各种“刨、削、铣……”等这些基础工艺加工成型。现在回想起来这种锻炼确实是对的,是让我们在锤炼中对形体、美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虽然现在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张老师之前谈到的,因为“分工太细”导致很难有机会去动手,但是实际上,当我们能在生活当中去实践一下,其实能让自己对美学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对生活本质有一个更好的触达。
……
从“重组”到“良渚校区”,从一次美食设计的“跨界”到一个高等教育校区的设计,作为建筑师的张永和其实一直都在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将建筑学付诸于自己每一个“项目”的呈现。
解读美食,解读生活,进而享受生活。对于一个热衷“生活”的建筑大师来说,将建筑学作为一种“解构”的手段去洞悉那些美食等生活细节的本质需求,然后再去构造一个全新的、极致的呈现,是一种极富乐趣的体验。如对谈中COLMO工业设计总监欧杰所言,这种洞悉本质后通过设计手段去解决痛点,和COLMO的产品设计理念其实是完全重合的。
探索,唯尝试不止
“建筑是有一定复杂性的!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材质工艺的最终呈现,都是需要“动手”去尝试、去思考的,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体悟洞察,最终设计、呈现于建筑。这种为探索,不断动手尝试的设计思路,其实和COLMO的产品设计是如出一辙的,通过不间断的探索、尝试,以至达到最为合适、完美的极致细节,最终呈现为COLMO所追求的“菁英生活”。
COLMO洞悉生活本质需求,以“攀登”不断探索、尝试未来人居的极致,以“以简驭繁”重构人居空间的可能,最终达成理性美学所呈现的菁英生活方式,这正是极简外观与极致功能合二为一理性美学丰富内涵的完美体现。以简驭繁,是生活之道,也是艺术之美。
1%人生:
从“世界人”领略全球视野、从“科创新贵”看见奇幻未来、从“生活创客”感触无限可能,COLMO带你走进全球超级个体的家电故事,品鉴非凡故事,见证不凡人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